出身草根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科研工作者

——记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所长马太和

        一、难忘的一九七0年清明夜

        马太和1965年高中毕业后受命在本乡办农业中学,由此接触到当学生时最不喜欢的农业与生物学科。也就是在那时,他从一本记述朱德求学时遇到新学校开设的一门课叫“格致”(生物),追根溯源后乃知生命科学是集文理科于一身而最潜具探索与研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于是,便催生了他对这门学问作终生探求的想法。

        最难忘的是1970年清明夜,那时一个风月无边的夜晚,阵阵凉风使人感到些许寒意,就在他刚吃完晚饭准备看点书时,队长带着几个队里年长的老人进了门。招呼坐下后,队长介绍了眼前面临的艰难日子,去年秋季无大雨,堰塘里未关上水,入冬以来至今又滴雨未下,水稻是无法种了,种的“阿波”小麦全部被黄锈病糟践了看来是颗粒无收。问及乡上领导采取什么办法,队长叹了口气说:“乡领导开会说,要大家大批促大干,革命加拼命,咬紧牙关度难关”,队长讲完话后好一阵的沉默。突然,一个姓彭的老人站起来面对着马太和说:“娃,我们这里你读的书最多,眼见得(一九)六o年饿死人的日子又来了,我们求你想个办法救咱们这百多好人吧!”接着是异口同声的哀求:“求你了,救救我们这些人吧!”霎时间,马太和惊恐地哆嗦了起来......

        这夜我彻夜难眠,无意间,马太和翻出从来不敢示人的一本日记,其中一首小诗再次陷入他于死亡的回忆里:

        久旱赤烟起,清水哄肚皮。哀鸿遍四野,再闻噩耗至。侄儿遭殘食,干姐赤被吃。恨无力回天,泣血化作诗。(《闻侄儿与干姐被人吃掉愤怒疾书》,1960.12于治域中学)

        “六o年饿死人的日子来了!求你了,救救我们这些人吧!”马太和自己也需要自救啊!

        “你读的书最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有力量吗?

        当半轮太阳冉冉升起时,马太和已走在去绵阳青义的路上。就是带着这个救人自救的愿望,他在同一周内去了青义和成都狮子山,先后找到绵阳地区农科所和四川省农科院的许多小麦专家,向他们诉说,向他们求救,是年秋季,他便开始学着搞小麦品种实验,把从专家们手里引来的品种进行实验和帅选。后来,又在绵阳农科素哟小麦专家周俊儒、黄光永、刘碧桂等老师,四川省铭科苑小麦专家宋何仙,肖子泉老师的知道和帮助下开始新品种选育。1970年,他终于把由四川农业大学颜济老师赠送的繁6小麦作母本,与由肖子泉老师赠送的406小麦中熟新品种大埝771.之后,他又陆续进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实验、师范行列,并渐次进入新品种选育,为家乡人民推广和普及优良品种,为自救救人爬罗剔抉,以一介草民,最终跻身于农业界。

        二、跻身于农业科技界的历程

        1/1970年1月—1980年8月,曾主持育成中熟小麦新品种打埝771,由于该品种穗大粒重,抗病高产,曾在省内推广150多万亩,增加粮食产量7500多万斤,北绵阳地区行署授予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8月)。在此期间,还曾参与主研绵阳地区主要类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玉米施锌、有才喷硼效果研究项目,获绵阳地区行署授予的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1980年8月—1984年4月,支持技术设计完成小麦,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其中小麦技术示范总结《技术联产结硕果,小麦亩产过700斤》,曾入编《四川省小麦高产栽培经验选编》(1981年春)和四川省农牧厅编《四川农业情况》:水稻技术示范获四川省农牧厅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同一时期,负责设计实验方案及资料汇总,完成江油市主要土壤类型水稻、小麦合理施肥研究项目,获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本点誓言,负责高产栽培示范,协作完成葫10号萌豆新品种的选育,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豆类作物在农业上的地位及其恢复发展途径》(面呀那个《科技情报通讯》1982年)曾引起社会广泛注意。

        3/1985年2月—1989年12月,在新民乡任科协专职副主席期间,支持葡萄技术经济开发,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授予锦旗一面(1987年4月)。完成葡萄栽培技术研究,施肥对葡萄产量及品质影响,其论文获江油市科技论文三等奖;个人被绵阳市授予农艺师职称。1991年他先在武都镇政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91年被市政府调入农业局先后安排到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所工作至退休,在此期间,由于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他先后参与主研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江优151、地优151、岗优151、岗优364/80优151等,后来又支持育成杂交中稻辐优151、硕丰2号、红优44等。同时,还先后主持协作完成了“杂交水稻新组合新技术试验示范”(获四川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项目),“水稻地膜拱棚覆盖育秧技术试验示范”(获四川省农牧厅科技进步奖四等奖项目),“丰抗广适性杂交中稻岗优151的选育与研究”(获绵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水稻高配合力、抗病恢复系江恢151的选育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产技术示范”(获江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小麦当家良种绵阳26、绵农4号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获江油市科技进步奖项目)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课题。截止马太和2006年秋季退休前的17年中,他的课题获奖项目有11项。

        4/马太和于2006年7月退休后,主要担纲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主持杂交水稻选育工作,他的工作理念和重点工作内容有三:其一,在现有种质资源和品种资源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将野生稻和地方种质的广抗广适基因导入,不断地创造新三洗或两系基础材料,扩大优良遗传基因;其二,采用逆境高压选择方法,将现有材料尽快通过筛选英语组配新组合、新品种,使之抗病与高产结合或抗病、高产与优质结合,或抗病、高产、优质与广适结合实现新突破,以满足生产需要;其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将自己在实践中印证了的经验传输给后辈,使他们形成好的工作理念,同时,将自己现在有的资源和相关材料无偿地提供给他们,使之成为他们成长进程中的“底垫”,帮助他梦择业,创业,使之成长为继承祖国雨中事业的新人。

        三、快乐地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马太和已经是一个退休四年多的花发老人。有人问:“您还没有退休吗?退休了还在干什么?”马太和总是回答大家:“退休了,但是还在田野上。”于是总会引来他们好一阵善意的批评,最后,又总是劝马太和,退休了,就好好的休息吧, 跑跑步锻炼下身体等类的话,当马太和讲到现在的理念和实际情况后 ,他们既惊讶又很气愤地说“你现在搞什么呀,怎么会自己掏钱赚吆喝啊?”实在难以说清楚,于是他便沉默了。

        在退休的这几年中,他的团队育成水稻新不育系和2A、和3A,育成了恢复系和恢66、和恢113,组配出一系列丰抗兼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其中,天泰9903已经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十优A/和恢113,内香2A和恢113,锦香8A/和恢113,已经通过云南河州区试,正在进行省级审(认)定;和优66已经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正在公示中。尚有一批新的组合在各级区试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和优66与粤优221被正大公司引到越南试验,表现十分突出,已进入续试中。由此,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被誉为“规模不大,但实用”。

        中国的种业,《种子法》实施前,以行政区域设公司(政府管理部门与国营公司为一体),长期运用国有资本、无偿占有育种者的品种权,进行政策性垄断生产经营,确实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大赚特赚了一把。实施《种子法》初期,育种者与生产经营公司以品种专利性价面市,也一度合赚了一把。随后,专利性的普及,性价比的提高,育种者的利获逐渐远大于生产经营公司的利获,形势便逐渐发生逆转:生产经营公司在育种者与终端市场销售商的挟持下,只得轻利或无利生产经营,一些公司由此倒闭;另一些公司放弃专利品种的生产经营,而推行“借壳”或“贴牌”上市的生产经营方法。这样,市场更为混乱,终端销售商利获倍增,育种者与生产经营公司的利获都难以保障。

        发生上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育种是一个需要长期的资源积累,需要进行大量的筛选工作,才有可能组配出确有突破性的品种来。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的事,尤其是需要很大一批耐得住贫苦、劳累的人去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目前,之所以出现育种难,尝谓“申报难,审定难”,问题的跟结在于“急功近利”,追根溯源又在于“制度”上的弊端;科研院校的专业育种者,限期(一般三年)不出品种就将下“课题”,“断奶”,涉及职称、职务的晋升;公司育种,限期(一般也以年为限)不出品种,“丢饭碗”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行内人们的共识就是:“育种就是烧钱。”试想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新推出的品种能比生产上的“大路货’又好到哪里去呢?为要使早出、多出品种,人们又会在很大程度上能实事求是的去育、去种、去审、去推出新品种呢?

        由一介草根跻身于育种界的马太和,对当前中国种业的运行现实实施经历过也思索过很多的,当他接触到育种界一批埋头苦干在田间的人是,他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当他接触到只在电脑上育种的一批青年专家,他又感到彷徨。对于他的团队,由于他无高学历、无高职称,不可能领国家课题,只能靠自己微博的退休工资、儿女们的接济和某些同情者的资助,艰难的维持生存。这种惨淡经营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他那里的青年人迟早要踏上社会自寻生存之路。因此,他一方面对他们讲”格致“的精髓,要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教他们奉行”大道无术“,传授搞科研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田间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他鼓励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广泛搜求资源、搜集信息,创新材料,奠定将来出(品种)成果的物质基础。第三方面,遇到好的机会,推荐他们去有发展潜力的科研 单位或生产经营公司择业,并无偿地提供为他们“垫底”的材料(资料),甚至是品种,送他们“嫁妆”,助他们自立。截止目前 ,他团队里的年青人已基本有了归宿。带着他们认为尚还满意的“嫁妆”,奋进在他们希望的田野上。对于科研院所里务实的中青年专家,他也基本上市有求必应,所以 ,无怪于一些老朋友总是责怪他“掏自己腰包买吆喝”了。

        笔信写到这里,马太和已经说明了自己,由一介草跟能跻身于农业科技界,源头是因为当年面临生存绝境,为救人自救才跻身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40多年奋斗不息得源自于所出身的大地。退休了还在继续磨蹭,一是需要继续关注后继者,希望还能替他们再准备点什么,再支持他们做点什么;二是他不喜欢打麻将等娱乐方式,难于融于世俗。总之一句话,他既出于草根,也就是一颗由大地赋予了生命的小草,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活着,接受着骄阳的抚爱。

        春始于心,心中有春天,无须春来,亦春意盎然,春宽梦窄,心中无春意,即使春色满园,亦无了生机。这就是马太和,一介草民跻身于农业科技界,而对其40多年生涯回顾的最大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