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研究的方向性错误,导致肝病的治疗南辕北辙

北京中科聚源生物医学技术中心——周心芳

吴女士,某单位工程师。平时身体健康,2008年做健康体检时查出丙肝抗体阳性。当时肝功正常、肝脏B超显示轻度肝损伤。回顾在1980年曾因手术输过血。医生建议住院治疗。

       住院注射干扰素、口服恩替卡韦等印度进口抗病毒药。治疗3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8个月后显现明显的肝硬化症状并出现严重的糖尿病。主管医生说,这是肝源性糖尿病。在继续抗病毒的基础上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早中晚饭前各一次,临睡前注射一次长效胰岛素。治疗11个多月(再注射一次干扰素够一年)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球白倒置等肝衰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检测病毒指数持续下降。这说明病毒被杀灭了,而肝病发展严重了。和化疗抗癌一样,病好了,人没了。

       西医是唯物主义的病因学、循证医学的体现。查出肝炎、肝硬化的发病与嗜肝病毒有关,于是就研究出了抗病毒药试图杀灭肝炎病毒。认为病毒被杀灭了肝炎自然就好了,殊不知这只是一向情愿。以至于医生把病毒载量作为最重要的指标看待。许多肝硬化患者叙述治疗经过时说:医生一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正常就说你这没事,指标都正常。殊不知有许多肝病患者直到肝衰,有些已经转为肝癌,其病毒载量和肝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没有一点自觉症状。肝衰了、有腹水了才被发现。

       就按西医的研究思路进行解释,嗜肝病毒并不能直接引起活动性肝炎。以乙肝为例,乙肝小三阳,其慢性肝炎的发病率在5%左右。乙肝大三阳,病毒载量都非常高,但引起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不足30%。有些乙肝大三阳终身不产生抗体而肝功能、B超检查指标始终正常。这些患者只能算是病毒携带,有传染性而不是肝炎、肝硬化患者。反倒是发现凡是乙肝大、小三阳,化验病毒载量高或已经有轻度肝损伤而坚持抗病毒治疗,没有不加快肝硬化发展进程进而肝衰的患者并促使其癌变。

       病毒性肝炎→肝损伤→肝硬化,应该是肌体免疫功能紊乱,对病毒或病毒代谢产物产生的抗体是病态抗体。病态抗体沿自身轨迹无限克隆,与致病原已经脱离了关系。病态抗体即能杀灭病毒,又能致使肝脏发生慢性超敏反应使肝脏逐渐纤维化。其主要证据就是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是乙肝小三阳而不具备传染性。其二,抗病毒药能杀灭病毒而对病态抗体没有任何作用。更不能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更进一步破坏内环境、使免疫更加紊乱。增加了活动性肝炎的发病率。加速了肝硬化的发展速度并促使其癌变。

       抗病毒的有效证据是病毒载量的持续下降,而从没有人观察抗病毒治疗对已经形成的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有没有康复功能。其毒副作用有没有促使内环境的持续恶化,促使自身免疫的进一步紊乱。在调查中,有些肝病科医生已经注意到,注射干扰素和抗病毒治疗,有一部分患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

       据美国统计,医药科研项目的成功率接近3%,抗病毒治疗肝炎就是典型的科研失败的代表而至今都还不知觉。包括肝病科医生在内,有谁见过抗病毒治愈了肝硬化?

       只有改善内环境,恢复免疫调控机制才能彻底治愈肝硬化

       上面提到的吴女士在2012-2014年服用“八珍神农饮”的优化改良方→“神农复肝汤”,也曾输一段时间的中药诱导细胞外泌体,肝硬化达到了临床治愈。肝功能等生化指标长时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肝硬化程度、糖尿病指标也都恢复了不少,身体基本处于健康状态。2018年在复查肝病时,又检查出乙肝病毒载量高。主管医生说必须住院抗病毒治疗。一年以后又出现了肝功能异常,球白倒置,门静脉高压,腹水,血小板减少,白血球减少等肝衰症状。又增加了个胃溃疡。坚持抗病毒至2021年底。在病情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无奈又找我治疗,在我的劝说下才勉强停止抗病毒仍改用中药治疗。这也难怪,以我现在的身份就是一个退了休的老中医。我的取消化疗、取消激素,用改善内环境,改善免疫的中药“八珍神农系列”治疗方案来替代抗炎抗病毒的西药更不被医疗界所认可。